作者radical (  N )
看板movie
標題[好雷] 沈澱了許多年的Detchment觀後感(人間師格
時間Thu May 23 18:00:19 2024
這部電影說起來已經有年代了,也不是什麼熱門的片
但是對於影迷來說,仍然具有值得一看的價值
這篇觀後感寫好已經是多年前的事情
要不要發表也猶豫了很久
這部片完全刺穿了我,也刺穿了許多跟我有同樣經驗的人
假如你的人生有著沈重的童年與分離的傷痛
不僅會對這部片同情共感
心痛之餘,也會感激這部作品,帶來心靈的療癒
如履薄冰地完成了評論,請各位大大手下留情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之前的自己離劇本太近,再加上太迷戀Adrien,一直看不到這部片的問題。
現在有了足夠的距離,就能以較為客觀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
Writer是Carl Lund,劇本在結構上有著先天上的缺陷。
一個人不可能是病人卻又同時想當自己的醫生。有個合理的想法是,
劇作家也離自己的經驗太近,導致他有一堆想傳遞的事情,
卻又有一堆想隱瞞的事情,這樣的矛盾在此劇中隨處可見。
Carl Lund 一開始就設定了主角身兼旁白,然而旁白說的話是劇作家的結論,
劇情則是他處處欲言又止的事,這樣的設定造成了導演與演員的困境,
角色無法透過自身的演繹來說話,被旁白給限制住了。
電影本身運用了許多手繪的畫面,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一個是當Ms. Sarah Madison
跟Henry共進晚餐的時候,她訴說了許多自己的故事,當她這樣做,
Henry就開始築起一道牆,因此當她質疑他的人生經驗,Henry 便開始尖銳地回答了,
what do you know about me.
同樣較為印象深刻的當然也就是整座塔都瓦解的時刻,
當Henry 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傷痛的來源、祖父死去之後,
對驟然分離的恐懼促使他下了主動分離的決定,
他想要送走另一個對他而言也很顯著的存在,Erica.
由於劇作家 並沒有處理好自己的矛盾,
想要用許多社會議題來掩蓋他心中最想刻劃的沈痛的童年與分離的經驗,
選擇了教師這樣的設定,確實是最可能同時面對所有議題的角色。
然而,如果他能夠把多一點重心放在這兩個困境上,刪掉一些枝節,
這部電影可能就會更加成功。
導演決定電影的一切;不管劇作家寫出什麼樣的劇本,
最後導演還是要承擔所有的責任。
電影一開始就剪接了大量的角色(教師)們的自白,
然而這對這部片毫無幫助,頂多只是展現一些技巧。
所有其他教師們的情節,也都是相同的問題。
然而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男主角是Adrien Brody.
Adrien本身就具有讓觀眾一下子就接受投射在他身上的劇本的魅力,
以往他也演過類似的角色,在《The Brothers Bloom》裡,
他所詮釋的角色就與此片十分類似,要接受他實在太迅速了,
觀眾根本不會去質疑Henry 的動機是否足夠,一切都顯得太自然了。
由於他要飾演的是對他人有非常顯著影響的教師,若他本身不具有這種特質,
電影就會非常缺乏說服力。因此這一類的劇本,
我想所有的導演跟劇作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演員大概就非他莫屬。
Erica的選角也挺成功,整部片表現地最搶眼的地方就是與Henry的分離,
然而這就是從Adrien本身的魅力而來的。
我在《The Brothers Bloom》裡看到一模一樣的投射。
Rachel Weisz 也難敵Adrien 的魅力,因此愛情顯得很真實。
Erica已經真心地愛上Henry. 也可以說Sami Gayle 已經真的愛上了Brody,
但實在無法怪她,我光是看一張海報就愛上他了,
這個人彷彿擁有一對可以看穿一切的眸子,一顆包容一切的心。
如果所愛的人為自己所做的溫柔的種種,都是為了即將來臨的分離做準備,
那麼當分離突然真正地來臨時,沒有人的心會不被撕裂。
Henry 無法克服這種矛盾,而分離焦慮是雙向的,Henry 的悲傷也是真實的,
此段是與片名最為切題之處。而我感到Sami Gayle在這一段並沒有在演戲,
她只是把真實的感情呈現出來,當然演員們本身的鋪陳也是很好的,
最具爆發力的瞬間,
當然是Erica意識到Henry 想把她送去收留中心時就崩潰了的那一刻,
然而已經在心中否定了自己的顯著影響的Henry 卻無法表現出相對應的情感,
是我個人認為此片最為動人的地方。
另外一個成功的選角是小男孩,童年的Henry. 沒有任何台詞,
卻是反映Henry矛盾最重要的一面鏡子。
由於Henry與Erica 互動的時候,時常會想到兒時與母親的互動,
小男孩的長相與演技就十分重要。這個小男孩與Adrien 長得有幾分神似,
眼神非常清澈又迷離,如此才能傳遞一個孩童的自我保護也是充滿矛盾的。
母親與祖父間發生的事情,劇作家與導演都已充分地暗示,
然而暗示就是一種保護的機制,每當有人問及Henry的過去的時候,
Henry總是想起過往卻語帶保留,然而真實的記憶卻是十分殘酷的;
說不出口、甚至在祖父即將度過人世的最後階段時,嘗試著消除祖父的罪惡感,
這樣的劇情並沒有不合理,
因為孩子都真心誠意地想原諒他們的父母/長輩,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這一幕卻是很難理解的。
我看了好幾次才確定Henry 想替代母親與祖父對話,
然而消抹既定的事實,並無法改變殘酷的經驗留下的傷痕,
在這困難的一幕,Adrien以模仿女性聲音的方式來讓觀眾更加容易理解,
是非常成功的詮釋,如果沒有這個點子,敘事的觀點將會非常不統一,
因而讓觀眾陷入五里霧中。
在這部片中,所有主要的女性演員,都愛上了Henry,包含憂鬱的女學生Meredith.
(所以說不找個所有有毛病的女人都會愛上的人物,這部片要如何成功呢。
但當然我相信沒有毛病的女人也難以抗拒Adrien 的魅力)
基本上學生們的表現都很稱職,但Meredith 這個角色最重要的部份,
就是必須襯托出Henry 對他的童年經驗的憤怒。
當她表現出自己對Henry 投射的情感時,她忍不住抱住他。
此時恰好走進來的Ms. Sarah Madison 先入為主地認為是Henry 讓Meredith 哭了。
此時Henry 的反應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憤怒,
就無法解讀一句非常不起眼的台詞──「Henry 對於童年的記憶與祖父是不一樣的」,
他並不想談,也並沒有真正地面對這樣的憤怒,
可惜這種憤怒的篇幅太短,又再度反映了劇作家處處想掩飾的矛盾,
其實這部片最想說服的對象並非觀眾,而是劇作家本身,
當劇本沒有足夠的客觀時,就會發生這種結構性的問題,
企圖拉進許多社會性的議題,反而模糊了對人性的深入刻劃,
讓觀眾對每一種議題都只能淺嚐輒止,且無法主觀地做出自己的結論,
因為旁白的內容已經限制了觀眾的想像。
劇情的解讀約莫是如此,然而,還有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台詞。台詞太過艱澀,
也是造成此片不易解讀的先天缺陷。若非有充分的文學和戲劇背景,
一般觀眾很難去欣賞這些台詞背後的隱喻,頂多只能感受到一種曖昧的氛圍。
我並沒有感到劇作家在刻意賣弄,這也是一種敘事的方式,
只不過回到劇本的先天缺陷──劇作家與自身經驗太過接近,
因此沒辦法很成功地抽離他想傳遞的訊息,
如果他能夠等待至足夠客觀的心境來寫這個劇本,我揣測,
他會捨棄Henry 的旁白,讓Henry 這個角色本身去產生說服力,
而不是透過旁白不斷地讓電影失去客觀的立場。
接著來談談導演。其實導演已經發揮了極大的功力來安排這個艱難的劇本,
他找了非常稱職的演員、用了大膽、拼貼的手法,來演繹這個劇本,
已經讓原本的劇本提昇不少,至少對專業的電影人或是嗑電影的影迷來說,
敘事方式雖然略嫌繁瑣,仍然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可是我還是認為,如果沒有Adrien Brody 卓越的表現,
這部片在IMDb上要拉至7.7分是非常困難的。
他帶動了整部片,讓整部戲圍繞著他運作,他不只吸引了影迷,
也吸引了所有與他對戲的演員。
然而如果一不小心跨越了界線,就會變成一人獨秀的、不均衡的電影,
因此將這部片控制在均衡的範圍內的,就是導演的判斷了。
最後來談談史上最年輕的影帝吧。其實我也不知道還能談些什麼,
他就是有影帝的實力啊,然後又遇到一部能考驗他的演技的劇本,
一切就水到渠成了。紐時因此評論為繼《The Pianist》以來從影最佳表現,
不過由於劇本先天上的缺陷,讓這部沈痛又疏離的電影未能成為經典,
在真實生活中,若是經歷了那麼大的撕裂,分離的愴痛將難以平復,
然而這部片卻給予了Henry 和Erica 一個出口,讓他們能再度重逢,
可惜的是這卻是本片最不真實之處,一個劇作家內心深處的盼望而已。
結尾平平,雖充滿意涵與象徵,卻也是個小小的敗筆,徒留悵然之情,
卻無法將此片畫下一個足夠真實、具力道的句點,
有再多的文學性,若無法產生說服力,這樣的感染力在影像呈現中勢必是不足的,
反而會讓觀眾產生沒有收尾的感受。
原本是想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觀眾自己去決定Henry 的心境,
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成了導演與劇作家的主觀。
---
看過的人再去看一遍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53.206.231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16458421.A.E7B.html
→ kowei526 : 很喜歡這部片!畫面、編劇、角色...看了好多次:D 05/23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