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xqhJ9bsa/ 冏冏 上個月看到,有出書的KOL分享他所知道的出版現況。前出版社員工的我,看了很慨嘆。 原來晚了這麼久大家才察覺出版業這麼慘,甚至還有網路路人用「財大氣粗」來形容出版 社,業內人士看了應該會臉上三條線哈哈哈...... 找不到原文,憑印象記憶他提到的幾件事: 1. 一般作者的版稅是 10%,也就是 350 元的書賣一本,作者獲利 35 元 2. 10 年前銷量 1-2 萬本是暢銷,現在3000本就算暢銷 3. 暢銷書作者,一本書的獲利是 10 萬起,半年出一本的話就是月薪 1.6 萬起 4. 99% 以上的作家不可能靠賣書存活,一定得接其他業務 5. 因此出書肯定不是為了賺錢,但不代表出書沒有其他好處就是了 6. 出版社的行銷資源極少,比任何人都希望作者變有名 7. 讀書的人太少了,出版社很樂意送書給讀書類社群,但也幾乎只能給這些資源 8. 經營讀書帳的最大好處是有免費的書,其他好處就是精神層面... -- 加碼分享幾件事: 1. 3000本與其說是暢銷書的門檻,倒不如說是網路名人出書的門檻 大把的書都只賣 500-1000 本,但有些很難賣的翻譯書為什麼還是要出呢? 因為是重要的書,作者背景夠硬,讀書風氣再差,也還有基本盤。 網路名人和這些作者比就是阿貓阿狗,賣不到 3000 本不如乾脆別出,畢竟做翻譯書簡單 多了,和作者出書還要多一堆溝通成本。 2. 讀書 KOL 是出了名的難存活、難變現 因為讀書風氣,書在現代真的算嗜好品乃至奢侈品。10年前這在對岸就是不爭事實,對岸 自媒體發展大約比台灣早3-5年,人們也很快發現,讀書人清心寡慾,大概是用理性腦多 了就很難被燒(?) 除了羅胖還能賣點禮盒,但也不算暴利,因此幾乎所有全職讀書 KOL 都要靠賣課,沒辦 法。雖然不讀書,但大家對知識還是有需求,那就只好拉高價格賣。 其實不是能比書好賣,而是獲利一定高。 例如一本書賣給 1 個人,作者賺 30 幾塊;同樣的內容,錄製成影片,包裝一下,從 1 個消費者而來的獲利提高到幾百上千。 呼,總算能活了。 有人要嫌內容太水所以是割韭菜,我也沒意見,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逼作者只能變成講 師呢?這恐怕才值得省思吧 3. 自費出版書利潤一定高,但對作者不一定比較好 在我的新書《無界文字力》有詳解這一商業模式: 跟自行出版模式保住利潤的 50%~80% 相比,當然少得可憐,儘管如此,我仍然建議新人 作家應該與出版社合作,等到出過至少一本書後,再考慮要不要收回來自己出。 因為出版社在通路和行銷有其獨特的優勢,通過出版社的實體通路的鋪貨,才有機會把書 籍推銷給個人社群接觸不到的族群 除此之外,出版社照例會在出書後發通告給電台、電視台、雜誌等傳統媒體,讓作者曝光 在網路以外的宣傳管道,對於提升個人品牌有很大幫助。 就宣傳層面,有出版社當神隊友助攻一定比較輕鬆,那麼單純為了利益考量的話呢?其實 與出版社合作不一定賺得比較少。 版稅為 10% 的情況,若一本書定價為 400 元,每賣出一本,作者即可獲得 40 元的收益 ,銷售千本書便可帶來四萬元的收入。如果是自行出版,分潤抓 80% 好了,每本書賺 320 元,則只要銷售 125 本就能有四萬元收益。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心想,如果本身社群粉絲很多,乾脆自己賣,銷量達到 1000 本的淨 利就有 32 萬耶! 請先冷靜一下,這裡的思考盲點在於:你的粉絲不一定都想要買書。 可能因為他們沒有看書的習慣、覺得沒有必要買等等,試想你上次推出自己的周邊商品, 不見得所有的粉絲都買單啊!所以不要對能獨力銷售的數量有過於樂觀的想像。 講得死板一點,#賣書還是要把書送進書店,送進消費者集中的地方,才容易讓書找到主 人。 而且交給出版社經手,有助於提升知名度,觸及到同溫層以外的讀者,還能得到額外的宣 傳資源,有機會舉辦座談會,或是得到其他藝文活動的邀約,創造更多曝光和工作機會。 所以出書這件事,還是交給出版社吧。 台灣現在買書的人真的越來越少,從以前初版一刷 1 萬本起跳,聽說近年降低到 500、 1000 本一刷,可見出版業的慘澹。 假設一位作家能夠定期出版一本書,便能夠基於此計算出必須銷售多少本書,以維持其期 望的月收入水平。 例如,如果決定純靠賣書過活,每個月四萬生活費,每半年出一本書,則平均每本書要達 到至少六千本的銷量。這樣的計算為作家規劃職業生涯提供了一種量化的方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8.156.6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50313485.A.A63.html
mandy38: 推 出版社真的慘淡 06/19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