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書名: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作者:岡田尊司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年:2017 本書主旨 本書作者是一位精神科醫師的作家,藉由介紹依戀理論, 進而討論依戀理論中的「逃避型依戀者」的各方面狀態, 並且提供逃避型依戀者自我相處的方式以及 提供逃避型依戀者的周圍人尤其伴侶該如何跟逃避型依戀者相處。 作者介紹 岡田診所院長 東京大學文學部哲學退學 京都大學醫學系畢業 著作:(僅限繁體中文著作) 《孤獨的冷漠》、依戀障礙》、《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戀愛這種病》、《夫妻這種病》 《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失去母親這件事》 《怪癖心理學》、《活著覺得麻煩的人》、《人際過敏症》 《啟動心靈的對話》、《成人過動症的真相》 《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誇大自體症候群》、《腦內污染》 逃避型依戀者的核心價值 1.避免與他人建立親密的信賴關係,以及迴避伴隨而來的長久責任 2.無意識或者有意識壓抑感覺與情緒,甚至是感情 3.缺乏為捍衛自己想法不惜與他人抗爭的心情, 認為沒有什麼是非粉身碎骨也要守護的事物 逃避型依戀者的個性 1.習慣性冷漠 a.面對「分離」表現冷靜,不為所動 b.遇到問題,表現若無其事,獨自承受與忍耐 c.對任何人都無法說出真心話 d.學不會依賴別人 e.冷淡態度與冷眼旁觀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 2.喜歡獨處而且獨處時也比較放鬆,避免與人親近 a.不喜歡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也極力逃避承擔(團體、組織)的責任 b.不是不能跟人相處,但是對逃避型依戀者來說就比較耗電【能量】 3.自卑 a.出人頭地或者獲得成功的機會都增加不必要的沉重負擔 b.別人的讚美與期待會形成壓力,與其讓別人意識到自己沒那麼好, 不如立即放棄並且主動逃離 c.就連別人明顯表達好感,主動靠近自己, 逃避型依戀者總會認為自己配不上對方的好感,甚至對方有什麼誤會 逃避型依戀者外在表現 1.不喜歡人際關係,就沒有人際關係 沒有人際關係,就沒有戀愛關係 沒有戀愛關係,就沒有婚姻關係 更不會有未婚生子或者生而不養的事情發生 2.面對別人時放不開,不擅長自我揭露 與人相處時不容易放鬆,也難以體會其中的快樂 逃避型依戀者的養成因素 1.遺傳因素四分之一 2.家庭養育因素四分之三 通常嬰兒在從出生到一歲半,最多到兩歲,會形成依附/依戀模式 (這段期間就是能否建立「安全堡壘」的重要時間點) 安全堡壘:對依戀對象的信賴感與安全感形成孩子積極向外活動的後盾 逃避型依戀者的家庭養育因素 1.父母雙亡 2.父母不斷搬家 3.父母失和或者離婚 4.遭到父母忽視或者逃避,甚至家暴或者性侵 5.遭到父母過度保護/過度掌握(集中營體驗) a.父母不是安全堡壘,而是「監哨塔」 b.父母很少誇讚,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倒扣式教育) 進而形成「去依附/依戀」過程:試圖去除依附/依戀本身,達到逃避痛苦的目的 導致逃避反應>>>逃避模式>>>逃避人格       轉變   轉變 逃避型依戀者的社會養成因素 1.遭受被霸凌或者被排擠 2.依戀狀況越不穩的人越容易網路成癮成為繭居族或者讀書成癮成為書蟲 3.現代雙薪家庭採取「養育外包」 a.新生兒房、嬰兒床、托兒所 b.現代教育觀:企圖養成孩子獨立自由,導致親子情感疏離 實際案例:德國北方特別強調這種觀念,所以逃避型依戀孩童是歐洲其他地區的兩倍 影響:以上因素會連同「邊緣性人格」變多 逃避型依戀者的愛情生活 1.總是用冷靜的目光檢視對方的缺點 2.放大可能導致關係終結的風險與傷害 3.保持身體上的距離,避免肢體接觸 4.對待伴侶的態度採取拒絕合作,但是渴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5.對伴侶付出,不是因為愛意,而是害怕更大的麻煩出現,像是伴侶哭鬧吵分手 6.面對伴侶的痛苦,無法理解伴侶的痛苦,表現冷淡、漠不關心、憤怒、煩躁、 上對下的憐憫 逃避型依戀者的性生活 1.視性行為為「運動」或者「遊戲」,甚至是一種排泄行為 2.視性行為為義務、規訓,認為自己與伴侶都有義務滿足彼此的慾望 進而造成伴侶的痛苦,若求歡被拒會將伴侶逐出安全堡壘 3.缺乏快感,相對焦慮型依戀者,並不是安全感的來源 4.與人的性行為頻率相對偏低,自慰相對頻率偏高 5.偏好短暫肉體關係,甚至性交易(滿足肉慾、征服快感、排遣寂寞) 只有很少的逃避型依戀者喜歡來者不拒的性交 6.絕大多數採取無性生活,進而成為對待他人性冷感的禁慾主義者 7.熱愛非現實對象,偏好戀物 因為不需要探索他人想法、也不需要展現自我,更不需要擴展交友圈 8.如果伴侶或者周圍的人強求性行為,就會願意發生性行為 (討好伴侶或者害怕更多更大的麻煩) 所以會發生對真正所愛之人不為所動,但是對於不重視的對象卻發生關係 (只因為前者沒有要求,後者有要求) 逃避型依戀者的婚姻 1.半慫恿半強迫(感覺不結婚會更加麻煩) 2.符合自己的(道德)原則或者(生活)基準 愛的是伴侶某些特質像是學歷、經歷、臉蛋、身材,而非伴侶本身 3.婚姻對象在工作、嗜好、才藝、運動等特定領域中擁有相同興趣 (最好的結果,這樣比較能夠培育逃避型依戀者對於伴侶的同理心、共鳴感、 敬意甚至依戀) 4.無法接受隨著狀況改變的(他人)心情,往往緊抓著說過一次即永遠, 始終期待從對方身上獲得相同的愛 逃避型依戀者的職涯發展 1.採取「工作只是工作」的心態或者「工作就是工作」的心態, 無視自身與他人在工作上的情緒與感覺,以「解決問題」為核心價值 a.不知不覺就被孤立 b.與其自身示弱,不如選擇安靜離開:辭職或者自殺 2.討厭擔任管理職、領導職,討厭同事關係,厭倦共識決 3.通常擁有超高專業能力與認真工作態度, 但是同時也擁有超低情商能力與對於人際互動採取消極態度 4.害怕麻煩與失敗,喜歡維持現狀,愛好重複性高的工作,討厭每一天有不同的挑戰, 尤其是每一天要跟不同人的相處 逃避型依戀者的給自己的心理建設 1.唯有好好面對自己的痛苦,才能加以克服,告訴自己,無論多麼不安, 還是只能豁出去,抱著必死的決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鼓起勇氣想像最怕面對的狀況(暴露療法) 3.克服自身想像創造而出的恐懼 4.有做就好:降低過高的期待值 5.遵從命運的聲音去行事 6.對他人、動物產生某種責任連結 7.自我承諾:我想這麼做,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完成某個目標 與逃避型依戀者相處方式 1.自身擁有穩固的安全堡壘 2.在支持當事人前提之前,盡量回應當事人的當下需求 3.若對方不願意溝通,可以採取沉默性陪伴 4.若對方願意溝通,可以詢問事情相關細節或對方真實感受 5.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加以解釋或者價值判斷 心得 作者在書中有寫到逃避型依戀者在心理諮商,會抗拒回想痛苦回憶。 但是這種抗拒到底是無意識的抗拒或者有意識的抗拒,卻是不得而知, 說不定是反覆橫跳,有時候是無意識的抗拒;有時候卻是有意識的抗拒。 也可能兩者一起發生。但是也會發生看起來個案行為對於心理治療師是抗拒, 但是有可能是個案無意識的遺忘或者有意識的遺忘。 作者另外在書中強調逃避型依戀者很喜歡過著嚴以律己的生活: 往往能從「禁欲克己」、「自我鍛鍊」中找到救贖。 像我自己之前很喜歡「克己復禮」這句話,然後把自己弄得很慘, 所以現在改變作法,告訴自己去接受「克慾復己」這種作法。 -- 分手後的你將愛情記憶丟到資源回收桶後刪除,可是你也認知到即使你把資源回收桶的資 料清除,他其實仍然存在著,只是標記成空白。因此要真正的遺忘這段記憶就必須重新寫 入覆蓋這塊磁碟區,可惜我們沒辦法格式化自己的記憶,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儲存其他記憶 將其寫入覆蓋,當你記憶達到像是Gutmann method 覆蓋35次一般,連用來覆蓋的記憶都 被遺忘掉了,那麼你距離真正的放下就不遠了。 好友評價:有交過的看不懂,看得懂的沒交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1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48521605.A.419.html ※ 編輯: saisai9230 (42.73.11.86 臺灣), 05/29/2025 20:27:13
wei3350730: 推推 05/29 23:28
qien: 怎麼好像解離,用逃避人格保護自己 05/30 09:40
HaiirotoAo: 這我 05/30 21:54
yo8050: No gain no pain 05/31 01:02
Chricey: 挺立uc2 05/31 01:02
EDGE: 感謝心得分享! 06/02 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