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讀後心得:打破迷思的七個重點摘錄 從行為科學角度破解資訊愈多愈好的迷思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too-much-information/ 「資訊越多,不見得越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更清楚了解每一項資訊發揮什麼作用、 真正達成哪些用途,這樣才會讓生活變得更快樂、自由、長久與美好。 這本書在說什麼? 《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的作者是哈佛法學院的行為科學專家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他在書中探討現代社會「資訊過載」的現象,以及如何面對這些資訊過多的 問題。書中圍繞著那些對生活有影響的資訊,特別是哪些資訊有助於幸福,哪些則可能造 成負面影響。 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如何在資訊過載的時代有效篩選、過濾和吸收資訊的策略 」,但書中內容反而更聚焦於政府機構、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等相關的公眾資訊管理。 對於我關注的網路資訊篩選和個人的應對策略,書中的討論相對較少。 這是一本我自己的期待錯誤,導致我愈讀到後面感到愈無趣的書。所以,這本書我就決定 不製作成說書內容(提不起勁講一本跟期待落差很大的書),而是摘錄七個書中的研究與 觀察,讓大家一起漲漲見識。 一、人類求知的兩大動機 我們為什麼要獲取資訊?主要原因有兩種: 第一,這些資訊能帶來「正面情緒」,例如開心、樂趣、驚喜或寬慰。更廣義一點來說, 是能夠帶來「情感價值」,例如尋找令人愉快的資訊,或尋找刺激驚嚇的資訊。 第二,這些資訊能具有「工具價值」,能讓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做的地方,以及選 擇想選擇、或避免想避免的事物。 在兩大動機之外,還有一種動機「純粹」是想讓生活變更好、更豐富、更充實。 例如想知道朋友和家人的事,不一定是為了讓自己快樂或其他用途(儘管知道太多也不一 定會快樂)。另外,想知道莎士比亞的生平、地球的起源、貓咪受歡迎原因的人,常常也 不在乎這些資訊能用在哪些地方,單純就是想知道。 二、不一定需要知道一切 並不是「所有」資訊都對我們有幫助,有些資訊反而會對我們的幸福和決策能力造成負面 影響。 有時候,知道太多的資訊可能會讓人過度焦慮,而無法做出理性的選擇。 例如一位年輕女性在進行基因檢查之後,發現自己有罹患某種癌症的高風險。這個資訊讓 她陷入了長期的焦慮,甚至開始過度的檢查和治療,導致生活品質嚴重下降。 其實,這類基因檢測結果往往只是「風險」,並不表示她一定就會生病。如果她選擇不去 做這個檢查、不要獲得這個資訊,她可能會過得更輕鬆,只需要依照以往健康生活就可以 了。 三、資訊太複雜的問題 人的注意力有限,太複雜的資訊只會讓人覺得「都好啦,隨便」,然後繼續做自己的事。 就像是網路上到處可見的「隱私權揭露」事項,你覺得是在說什麼事情? 根據統計,真正會閱讀內容的消費者不到 3%;更有高達 75% 的消費者以為隱私權政策是 要「保護」消費者的隱私。然而,這些政策的作用恰恰好「相反」,它們是要確保消費者 「放棄」自己的隱私權(我就是那 75%…)。 作者在書中感嘆道:「我們接觸的資訊這麼多,真正注意到的卻這麼少。」 四、不想知道資訊的權利 作者主張人們「有權選擇」是否要瞭解某些資訊。也就是說,人們應該具有「選擇不想知 道」的權利,以避免過度的「資訊疲勞」。在現代社會中,過多的選擇和資訊會導致決策 的負擔加重。 像是在購買日常食品時,營養標籤上的資訊五花八門,有些人可能會非常在意「每一種」 成分的含量,而有些人則選擇只注意「最關鍵」的幾個指標,例如熱量、糖分和脂肪。 後者往往可以避免資訊疲勞,因為他們選擇性地只關注對自己最重要的資訊,減少了無謂 的選擇焦慮。 就像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時,你應該不會想知道爆米花的熱量有多少,這是何苦呢? 五、強制揭露資訊的問題 許多學者提出有力的論述,反對政府要求強制揭露資訊(許多資訊的揭露成本是非常高昂 的)。 很多資訊就算揭露了也沒任何人在意,根本是一種浪費。政府自以為有助於改善人民的健 康與安全,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學者主要反對的情況之一,是當揭露的資訊太過複雜、冗長,或根本難以理解,例如合約 裡面長達 75 頁的術語大集合。許多資訊揭露的意義空泛,只是做做樣子,或者避免被告 。 在某些國家,食品或藥品包裝上必須披露所有成分及其潛在的健康風險。雖然初衷是好的 ,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些詳細的資訊不僅看不懂,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錯誤 理解。例如,看到某種藥物的長長副作用列表,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害怕而拒絕使用,即使 這種藥物對他們有很大的好處。 強制性資訊披露的效果,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必須審慎評估。 六、提供簡化資訊 與其提供繁雜冗長的複雜資訊,倒不如找出那些最關鍵、有助於人們做出決策和行動的資 訊。 書中提到,在標示不同熱水器的效能的研究當中,收到「簡化資訊」的受訪者比較容易做 出符合成本效益的決定。 關於節能的程度,選擇「分級分類式」的標示更好理解(例如 A、B、C 三級),而選用 「連續量表」的則讓人難以做出判斷(例如 1~100 分)。 此外,最能影響消費者行為的方式,就是簡單指出這個節能效果可以「省下多少錢」;就 算將這項資訊以其他方式進一步呈現,或提供更多完整的資訊,效果也不會顯著提升。 七、提供社會比較資訊 人們天性愛競爭,希望自己至少能高於平均值,資訊傳達者要善用這種「社會比較」的現 象。 舉繳稅為例,陳述性規範會說「95% 的人會按時繳稅」,這是一種對事實的陳述。指令性 規範會說「95% 的人認為公民應該按時繳稅」,隱約透漏了別人的想法,強調他人觀感。 相較之下,陳述性規範的效果明顯高出許多。因為「大家通常更想做別人『實際』在做的 事,而不是『覺得』應該做的事。」 同樣的道理,就像對小孩的教育,大人自己以身作則,會比只是出一張嘴還有用。 後記:這本書適合的讀者 《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透過以上論點,提醒我們在資訊過載的時代要學會選擇性地篩 選資訊,理解哪些資訊真正有價值,並且學會掌握「不想知道」的權利,進一步提升生活 的幸福感和決策的品質。雖然帶給我一些知識點的收穫,但是沒有觸及我期待讀到的議題 。 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我也不禁感嘆自己當初的誤判。我當時在瀏覽電子書網頁時,被這 本書的書名引起興趣(我的錯誤期待),進去之後看到大名鼎鼎的作者(他曾經跟 Daniel Kahneman 合著《雜訊》),然後匆匆掃過書籍簡介,感覺書介很符合我的期待, 就手刀下單了。 讀完之後,我認為這本書真正適合的讀者,應該是對公共政策、政府資訊管理以及公共衛 生和健康資訊感興趣的人。特別是那些希望了解政府和機構如何管理和披露資訊,以及這 些資訊如何影響公共健康和個人決策的人士。 此外,如果你是對行為科學、資訊法規、風險管理等領域有研究或專業需求的讀者,也能 從書中獲得許多深入的見解和啟發。然而,對於一般大眾來說,特別是希望學習如何在日 常生活中有效篩選和吸收資訊的讀者,這本書可能沒辦法符合你的期待。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69.8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26886039.A.F09.html
brella: 很有想法 09/21 12:27
skyhawkptt: 還好是特價才下單,只好把它的閱讀優先順序往後調了 09/21 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