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C_Shopping
https://i.imgur.com/QlfXkoo.jpeg 隨著 NVIDIA Blackwell 架構正式登場,GeForce RTX 5080 也成為新一代高階顯示卡的代 表之一。這代在光線追蹤與 AI 加速方面都有進一步強化,同時也導入了全新的 GDDR7 記 憶體規格,對效能和頻寬尤其是"售價"都有不小的提升。 這次開箱的 INNO3D GeForce RTX 5080 X3 屬於中等定位的非公版本,採用三風扇散熱設計 ,主打低噪音與小機殼兼容性。沒有過多花俏元素,從外觀到規格都比較實在,適合想升級 4K 遊戲或進行 AI 應用,但對大小體積有比較嚴格限制的使用者。 https://i.imgur.com/Icy1HmS.jpeg 外盒整體設計簡單直接,主要以產品渲染圖為主視覺,標示出這張卡採用三風扇設計、SFF Ready 規格,適合空間較小的機殼使用。 左下角列出幾個重點規格,包括 16GB GDDR7 記憶體、低噪音風扇設計,以及適用於小型機 殼的結構尺寸。右下角清楚寫上「GEFORCE RTX 5080」,標明這是 NVIDIA 新一代的 Black well 架構顯示卡。 整體包裝看起來沒有太多花俏的設計,就是把主要規格和產品圖放在醒目的位置,方便讓人 快速了解這張卡的定位。從外觀來看,這應該是走務實路線的產品風格。 https://i.imgur.com/8vbMTTg.jpeg 盒子背面提供了這張卡在散熱設計與用料方面的拆解圖與簡單說明。從圖示可以看到這張卡 採用三風扇配置,每顆風扇尺寸為 9 公分,搭配六根鍍鎳導熱管與銅底座設計,對核心和 記憶體位置進行全覆蓋導熱。散熱鰭片在厚度與間距上也有經過調整,強調能提升氣流流通 效率。 整體為雙插槽(2-slot)設計,卡背有金屬背板保護,並在背板上開孔幫助熱氣排出。這類 設計對於使用中小型機殼或橫向安裝的用戶來說會比較實用。 https://i.imgur.com/xXOGiRx.jpeg 配件有簡易說明書及3x8pin to 12V2x6的轉接線。 https://i.imgur.com/nt5OWRX.jpeg 外殼表面以消光金屬灰為主色,風格偏低調,沒有RGB ,整體線條簡單乾淨,看起來比較務 實。 三顆9公分風扇對應下方大型散熱鰭片,散熱模組本身也延伸到靠近尾端的位置,佔用了接 近整張卡的正面空間。 外殼上雖然有些斜紋與切角,但整體造型沒有太多複雜裝飾,重點放在散熱與機殼相容性上 。 https://i.imgur.com/1H7tHD9.jpeg 這張 RTX 5080 X3 背面覆蓋了一整片金屬背板,主要提供結構加強與基本的被動散熱效果 。背板上可以看到「INNO3D」與「Brutal by Nature」的品牌標語,採用白色印刷,在消光 黑的背板上蠻明顯的。 左側大面積鏤空處則是用來對應散熱鰭片的位置,讓熱空氣能更快從背部排出。 核心固定位置周圍採用金屬十字支架輔助鎖附,加強 GPU 本體與 PCB 的結構穩定性,這點 對長時間垂直安裝或有運輸需求的使用者來說比較有保障。 整體來說,這塊背板的功能性還算明確,外型沒有特別華麗,但該有的保護與排熱設計都有 做到。 https://i.imgur.com/zMVxxYP.jpeg 從側面來看,INNO3D 在卡身右側印上了「INNO3D GEFORCE RTX」的字樣,整體風格維持簡 潔、不走花俏路線。 散熱器本體佔據大部分側邊空間,金屬鰭片密集排列,可見整體仍以實用取向為主。 供電方面,卡頂搭載了最新的 16-pin 12V-2x6 接頭,這也是目前 RTX 50 系列顯示卡的標 準規格,建議搭配符合 ATX 3.1 規範的電源使用,以確保穩定供電與安全性。 整體厚度維持在 2-slot,散熱鰭片並未過度外擴,對中小機殼或需要搭配其他擴充卡的使 用者來說會比較友善。 https://i.imgur.com/XCXxsn5.jpeg 輸出為3x DisplayPort 2.1b, 1x HDMI 2.1b https://i.imgur.com/H3U3epO.jpeg 拆下背板後可以看到 INNO3D 採用了全金屬材質,背板內側貼有多塊導熱貼,對應核心背部 、記憶體與供電模組位置,輔助這些區域的熱傳導。 https://i.imgur.com/OPwKQjs.jpeg https://i.imgur.com/DZIW4Zo.jpeg 拆開顯示卡後可以看到這張 RTX 5080 X3 的散熱模組設計相當完整,採用銅底座搭配 6 根 鍍鎳熱導管,並延伸至兩側大型鋁鰭片結構,形成雙區塊的對稱散熱設計。 中央銅底對應 GPU 核心,四周的導熱墊則分別覆蓋記憶體與 VRM 供電模組。 這樣的設計可以確保熱源集中區域(如核心、供電)能有足夠的熱傳導與擴散效率,在長時 間高負載運行下也能維持穩定的溫度表現。 https://i.imgur.com/EI8uSt2.jpeg https://i.imgur.com/1ONowhc.jpeg 從拆解後的裸板來看,這張 RTX 5080 X3 採用了標準的AIC公版布局核心。 供電為14+3項,MOS為MPS MP87993 DrMOS 50A。 https://i.imgur.com/zrozuXn.jpeg GPU 核心:GB203-400-A1 架構:Blackwell CUDA 核心數:10752 顯示記憶體:16GB GDDR7 記憶體頻寬:256-bit 基礎時脈 / 加速時脈:2617MHz / 2295MHz https://i.imgur.com/KaZXJzS.jpeg 記憶體為三星的GDDR7 K4VAF325ZC-SC32 共8顆 單顆容量為2GB(16Gb)的顆粒 組成總共16GB的容量 記憶體雖然採用32Gbps的顆粒 但實際記憶體速率為30Gbps 測試平臺 處理器:AMD Ryzen 9 9950X3D 散熱器:Noctua NH-D15S chromax.black 主機板:ASUS TUF X870-PLUS WiFi (BIOS/1022) 記憶體:Kingston FURY Renegade RGB DDR5-6400 CL32 機殼:無 電源供應器:FSP Hydro PTM X PRO ATX3.0 PCIe5.0 1200W 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1 Pro 24H2(26100.2161) \ 電源模式 最高效能 螢幕:GIGABYTE M27Q (2K) https://i.imgur.com/EuVqXLr.png GPU-Z 完整的112 ROPs https://i.imgur.com/z4vp5iY.png Speed Way https://i.imgur.com/VQCpd7C.png Steel Nomad https://i.imgur.com/UcVfXYp.png Steel Nomad Light https://i.imgur.com/9wb5OXB.png Port Royal https://i.imgur.com/Mc38t2v.png Time Spy Extreme https://i.imgur.com/59PZHid.png Time Spy https://i.imgur.com/gtBnLYC.png Fire Strike Ultra https://i.imgur.com/iSl2Vqv.png Fire Strike Extreme https://i.imgur.com/S5SF5jX.png Fire Strike https://i.imgur.com/Bia4avZ.png DirectX 光線追蹤功能測試 https://i.imgur.com/sGBl5mX.png NVIDIA DLSS 功能測試 https://i.imgur.com/SPBiKRb.jpeg 溫度測試 裸測 核心溫度最高為79度,記憶體為72度。 註:這次RTX 50全系列皆取消Hot Spot的,所以溫度感應255度為數值錯誤。 同場加映SFF測試 https://i.imgur.com/F8Rusd2.jpeg Fractal Design Ridge https://i.imgur.com/Ee18vx3.jpeg 純粹顯卡本身 沒有任何進氣或排氣輔助散熱 https://i.imgur.com/0WTf4CV.jpeg 溫度測試 SFF封閉測試 核心溫度最高為90度,記憶體為88度。 註:這次RTX 50全系列皆取消Hot Spot的,所以溫度感應255度為數值錯誤。 對比裸測 SFF封閉測試還是有撞到溫度牆,風扇噪音稍微有點明顯,但並不算吵。 整體表現仍算不錯,考量到尤其是純雙槽卡無越肩的設計。 跟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比 INNO3D GeForce RTX 5080 X3 長寬高為 300mm X 50mm X 120mm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長寬高為 304mm X 40mm X 137mm 高度跟FE創始版相比其實X3會更友善比較窄的機殼,長度的話很意外是X3FE短一點點。 結論 INNO3D GeForce RTX 5080 X3 是一張以實用取向為主的非公版 RTX 5080 顯示卡,整體設 計偏向中性穩重,不走華麗路線,主打三風扇低噪音散熱、支援小型機殼(SFF Ready)。外 觀方面沒有 RGB,也沒有強調特殊造型,但對於希望系統保持簡潔或走無燈風格的使用者來 說,這樣的設計反而更實用也更容易融入大多數裝機風格。 在硬體結構上,這張卡配備 16GB GDDR7 記憶體,採用銅底與六根導熱管的散熱模組,搭配 大面積鰭片與金屬背板,實際拆解可以看到包含 GPU、記憶體與供電模組都有導熱墊對應, 供電配置扎實,沒有過度堆料也沒有因為定位入門而刪減,維持合理的PCB用料與散熱效果 。 就定位而言,這張卡並非針對極限超頻玩家或追求外觀裝飾的使用者設計,而是比較適合需 要 RTX 5080 級別效能,但同時重視安靜運作、安裝相容性與整體穩定性的人群。特別是使 用中塔或小型機殼的用戶,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X3 這種體積控制較佳、散熱表現仍然不 錯的設計會是較為務實的選擇。 整體來說,INNO3D GeForce RTX 5080 X3 並不是一張為了炫技而生的卡,而是以穩定、簡 潔、實用為核心的產品。它可能不會是市場上最搶眼的非公版本,但對於預算有限、空間受 限,或是不太需要燈效與裝飾功能的用戶來說,這是一張具備現代規格、效能充足又不過度 誇張的合理選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38.1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744809901.A.F56.html
reaturn: 空氣顯卡 220.143.76.28 04/16 21:25
widec: 傳說中的顯卡 1.165.9.49 04/16 21:36
cpp90312: 這家5080白卡還可以看 前提是買得到單卡123.240.171.164 04/16 22:13
Klauhal: 機殼友善板廠 114.34.167.89 04/16 22:15
Chricey: 苦瓜胜肽的功效 112.274.206.133 04/16 22:15
wtmjs: 買不到 218.161.8.250 04/16 22:22
ken121: 傳說中的極缺卡 114.34.239.152 04/16 22:54
d0178411: 這張是一開始就40k? 還是也跟著漲? 223.139.212.58 04/16 23:05
Chricey: b群作用 112.333.206.217 04/16 23:05
kuroshizu21: 這張卡個人覺得還不錯看耶 61.227.48.137 04/16 23:15